山路及特殊路況的駕駛

第一部份:行前準備

作者/聯絡方式黃狗
  • 曾任高醫山社網頁組組員,現就讀於研究所
  • 從小想當機械工程師,並從國中開始自修汽修科的課程,高中開始自修內燃機學
  • 從國中到高中有四年在修車廠兼時工讀的經驗,主要學習汽車電機、汽車引擎
  • 高中時因修車廠的關係認識駕訓班教練,並曾在他的教練場兼時工讀當地下教練(尚未成年不能考照成為正式教練)
  • 大學低年級時在租車行兼時工讀擔任九人座的客串司機,經常行駛山區並接送登山團體
  • 921前某暑假曾陰錯陽差地和一輛五十鈴八噸八、新鮮水果及中橫梨山谷關段整天相依為命一個多禮拜
作 者 的 話
  • 回頭看,瞞著人去幹過的壞事太多了,就繼續神秘下去吧!
  • 感謝小Ga和實驗室的伙伴choyo校稿與修改文句

前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這句話是山路及特殊路況駕駛的最好寫照。不能否認的,相對於一般駕駛狀況這些地方是多了一些危險因子,在BWBear 學長的 "雪地與冰上的駕駛" 一文中所提到的黑暗、霧、雨、雪、凍雨積雪及冰凍路面等都有可能出現,加上山路本來就可能有的落石、坍塌、瞬間強風、惡劣路面、險昇坡、險降坡、窄路、連續彎路、路基損壞甚至是山洪爆發或土石流等。但若因為這些因素就不走到山上,那才是大大的遺憾。經由周全的準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是嗎?


工具的準備

  工具的準備當然是越周全越好,但比較實際的作法是準備到與自己的搶修技術與能力相當的工具。以下是針對山路及特殊路況駕駛的建議:

絕對必備工具

拆換輪胎的工具

  包括千斤頂、千斤頂柄、輪胎拆換扳手、完整可用的備胎,及拆換輪胎的技術(對於不同的車種及工具有不同的程序,請參考車輛的使用者手冊)是必備的,最好還能有打氣筒及胎壓計。簡易補胎套件的使用見仁見智:充氣罐型的補胎劑含有黏液,可一時封閉小的漏氣空隙,但黏液在輪胎內部積存甚至流動會影響輪胎的配重平衡,對於高速駕駛有妨礙。探針挫子與補胎條的使用能黏住破洞,但在操作的過程中要擴大洞口,會影響輪胎的強度。這些套件的使用請參照它們所附的說明,在此不加敘述。

照明工具

  手電筒或頭燈或相關的非火焰性照明工具是山胞們必備的,在此還是提醒一下列為必備的工具。

紅三角

  危險警告紅三角是法定的必備工具,請依法令使用。

建議必備工具

粗厚的棉質工作手套

  對於搶修引擎或有熱度的部分是很有幫助的,強烈建議列為必備工具。

跨接電纜

  對於自排車是必備的,對於手排車屬於強烈建議。除非您真的照著電池廠商的建議每兩年更換一次,且經常保持滿電狀態,不然電池的退化有時很難預期。因為低溫會大大降低電池的性能,有時看來似乎是正常的電池,來到山上,經過一段時間的靜止放電與降溫,加上低溫時引擎內機油的黏稠度增加,到了要發動時卻欲振乏力!對於手排車也許可以利用推車發動,對於自排車除非有其他車輛電池的救援,當然需要跨接電纜,並熟習正確的使用方法,不然只有等待奇蹟了!

拖車繩

  拖車繩的選用建議至少要具有車輛重量 1.5 倍以上的抗張強度。並注意不可有割傷或腐蝕等的缺陷。若兩端有鉤,應注意鉤及繩與鉤的交接處的狀況。若沒有鉤(例如粗麻繩)使用時應注意綁的位置及結的打法。

軟布

  置於車內駕駛可拿到之處。主要用於擦拭玻璃或後視鏡,可搭配玻璃清潔劑使用。

其他常用工具

  螺絲起子(+-)、鯉魚鉗、扳手組(注意是公制 [Metric] 或是美規 [SAE])、活動扳手、尖嘴鉗、絕緣膠帶、備用電線、備用保險絲、備用燈泡等都應列為建議項目

特殊狀況選用工具

輪胎鏈條(雪鍊)

  若要行駛積雪的地方,特別是山路,則要考慮準備輪胎鏈條。輪胎鏈調的選用要配合輪胎的尺寸及輪胎空間的大小,請參閱車輛使用手冊或徵詢車輛廠商的建議。原則上在進入積雪路段時才使用,將鍊條安裝於車輛的驅動輪上(大部分的小客車為前輪)。注意安裝的方法,以免造成輪胎及鍊條的嚴重損壞,甚至造成車禍。

掃雪刷

  用來掃除車身上的積雪很不錯用。通常刷柄上會附一個硬塑膠材質形狀像是鍋鏟的部分,這是用來刮除凍結在玻璃上的冰的。

鏟子

  若要挖掘泥沙,可以使用鐵鏟。但若要挖掘被雪掩蓋的車車則建議使用硬塑膠質料的雪鏟,以免造成損壞。

手握式探照燈

  通常使用點煙器電源,有條可伸縮的導線,燈頭下有握柄且握柄上有開關。最常用的規格是 12V 55W。對於夜行山路,尤其是易落石坍方路段,有很大的幫助。

滅火器

  在有些國家或地區法令規定必備,在台灣對於自用車輛沒有強制,請自行斟酌。

安全剪刀及尖頭小鐵鎚

  有些汽車旅遊家建議要放一把安全剪刀及尖頭小鐵鎚在駕駛可拿到之處。剪刀用於萬一發生事故導致安全帶卡死妨礙逃生時剪斷安全帶。尖頭小鐵鎚是在萬一需要打破玻璃逃生(特別是電動窗的車輛落水)時使用。您覺得呢?若要配置請固定好,以免萬一緊急煞車或發生事故時變成高殺傷力的凶器。

資訊的準備

  出車前先要對預計路線及可能的改道有所瞭解。

地圖

  除非駕駛人或領隊對於整個台灣的公路網很熟,至少要準備一份涵蓋出發地與目的地的道路地圖(例如從高醫到塔塔加就要準備至少涵蓋高雄縣市經台南縣到嘉義縣的地圖)。市面上有許多以台灣分區為主題的地圖集可以參考,但請注意資料的更新(如台灣中部 1999 年以前的版本還可看到中橫青山段......)。近年來有些車輛配備衛星定位旅行電腦,也可提供地圖參考資訊。

路況

  出門前可向相關公路警察單位甚至目的地的單位(例如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查詢相關路況,行車中並且可從警察廣播電台或相關電台中得知路況的變化。

其他相關行車資訊

  可從網路或其他媒體取得相關的行車資訊:例如可到淡淡的山岳天 BBS "登山新聞與路況報導 (MountainNews)" 板上查閱或詢問最近豪雨後是否有人剛從丹大林道回來,路況如何?或是找到旅遊的書查到南橫自寶來到池上間都沒有加油站等等。

出車前的車輛檢查

  山路及特殊路況的行駛對車輛來說往往是嚴苛的考驗。當車輛發生故障時,駕駛人就算再有豐富的經驗,有時能挽回的也很有限。車輛良好的保養與仔細的檢查是避免車輛故障的重要因素。當然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正確的駕駛操作。

車輛定期保養及驗車記錄

  車輛是否有照著原廠(請參閱車輛使用手冊)或相當的規範(,請點選 "定期保養")進行定期保養?各項消耗性機件(例如引擎正時皮帶)或油料(例如煞車油)或水(例如引擎冷卻水)是否定期更換?車輛是否依法完成定期檢驗,且檢驗是否通過,有沒有勉強通過或使用 "特殊手段" 才通過的項目?

車輛行車前的基本檢查

  這就是所謂的 "一氣二水三油":輪胎氣壓是否正確、引擎冷卻水及擋風玻璃清洗液是否足夠、燃油機油煞車油是否足夠。這是很概括性的說法,對於即將行駛山路或特殊路況的車輛有更嚴格的要求。
  以下簡表以小客車為準,依照實際的操作(區域)方式(記得否,解剖學教科書編排有兩大派別:systemic vs. regional)來介紹,且前提是車輛有依照適當的規範進行定期保養(例如手排車的變速箱油就沒有列入行車前的檢查,因為若有正常的定期保養應該就足夠了)。系統性的補充再詳列於後:

車外檢查

項目說明
輪胎 以胎壓計檢查氣壓,請參考車輛使用手冊或黏貼於車門內側的指示。檢查輪胎是否有割傷、損壞或過度磨耗。
輪圈與固定螺絲 確認輪圈的完整。固定螺絲是否有缺少或鬆動。
雨刷 檢視雨刷膠片是否有明顯的破損、磨耗或硬化。
漏液檢查 檢查車輛四周及下方是否有燃料、油料、水(若車輛剛使用過冷氣會有冷凝水滴落是正常的現象)或其他液體的滴落,或是聞到其氣味。
車門及引擎蓋 檢視所有的車門,包括引擎蓋、貨艙蓋或尾門,是否都能平穩操作並完全關緊。除了貨艙蓋、油箱蓋或倒裝的引擎蓋(例如早期的 HONDA CIVIC 1.4)外所有的門都有兩段式的鎖扣。檢視兩段鎖扣的功能是否都正常。
車頂置物架 若有裝置的話要確認裝置是否牢固,並注意裝載後的總高度。

車內檢查

項目說明
燈光 確認車頭大燈、煞車燈、小燈、方向燈與霧燈(如果有裝置的話)或其他燈光的工作正常。並確認大燈與集光型霧燈(如果有裝置的話)的照射角度是否正確。
警告燈及警告音 確認所有的警告燈與警告音的作用正常。
喇叭 確認喇叭的作用正常。
擋風玻璃 檢查擋風玻璃有無刮痕、磨損、凹洞或裂痕。這些缺陷是否會嚴重妨礙視線。當凹洞或裂痕造成玻璃渾濁化的現象(通常為水分浸泡到玻璃中的膠質,往往造成玻璃進一步的破裂),甚至逐漸擴大時應考慮更換玻璃。
雨刷及清洗器 檢視雨刷及清洗器噴水的動作是否正常,是否刷得乾淨。
擋風玻璃除霜出風口 確認擋風玻璃除霜出風口沒有被異物阻擋,打開空調,將出風方向設為 "DEFROST" 應有風出來。
後視鏡及倒車雷達 確認所有的後視鏡與車頭鏡(如果有裝置的話)、車尾鏡(如果有裝置的話)是否固定牢固,角度調整是否適當。室內後視鏡若有防眩光裝置實虛影像設定及切換是否正常。若有裝置倒車雷達,檢視其動作是否確實。
遮陽板 檢查遮陽板是否能置於前方及側方,並能固定於任一角度。
方向盤 檢查方向盤的操作是否確實,自由間隙是否適當。
座椅 檢查前座椅的位置(含頭枕高度)是否調整適當並固定好。後座椅若為可折疊式的設計是否調好位置並固定好。
安全帶 檢查安全帶的帶扣動作是否確實,帶身是否有割傷、磨損或其他損壞。若為固定式的,檢查調整長度是否妥當,調整點是否有固定好。若為慣性鎖緊式的,急速拉出安全帶時,收帶器是否會將安全帶鎖住。若為自動上肩式的,檢查要領比照慣性鎖緊式的,但要測試肩帶和腰帶,並要檢視自動上肩的動作及緊急鬆脫拉桿的動作及警告是否正常,測試後務必放回緊急鬆脫拉桿。
油門踏板 在引擎熄火的狀態下全程踩放油門踏板一次,看操作是否平順,並不可有卡住或延遲退回的情形。
離合器踏板(手排) 全程踩放離合器踏板一次,看操作是否平順,不可有卡住或延遲退回的情形,並檢查自由間隙是否適當。
煞車踏板 踩下煞車踏板,檢查自由間隙是否適當,並踩到底時不可接觸到車輛地板。保持踩到底的狀態,若踏板持續下沈則系統有滲漏。放開踏板,不可有卡住或延遲退回的情形。
手煞車或鎖車踏板 檢查手煞車或鎖車踏板的操作是否確實,自由間隙是否適當,拉起或踩下時是否會自行鬆脫。(並可在引擎啟動後找個斜坡試試看)

引擎室檢查

項目說明
擋風玻璃清洗液 檢視擋風玻璃清洗液是否充足。
引擎冷卻水 檢視引擎冷卻水副水箱內的水位是否在上限和下限之間(建議以清水補充至上限)。
散熱水箱及水管 檢視散熱水箱前方是否乾淨,有沒有被樹葉、泥土、紙屑或蟲蟲堵塞。檢視水管是否有破裂、扭曲、腐蝕、鬆動或滲漏的情形。
電瓶水水位 若非使用免維護電池,檢查電瓶水水位是否在上限和下限之間(建議以蒸餾水補充至上限)。
煞車油及離合器油 檢查煞車油及離合器油是否在上限和下限之間。若需補充,建議以同廠牌規格煞車油補充至上限。
引擎皮帶 檢查有無鬆動、磨損、破裂或沾到油等情形。
機油液面 以機油量尺檢視機油液面是否在上限和下限之間(建議補充至上限)。
動力方向機油 檢視動力方向機油液面是否在上限和下限之間。注意冷車和熱車時使用的液面標準不同(有 "COLD" 和 "HOT" 標示)。
自動變速箱油 在引擎怠速運轉時在 "P" 檔的位置,以自動變速箱油量尺檢視液面是否在上限和下限之間。注意冷車和熱車時使用的液面標準不同(有 "COLD" 和 "HOT" 標示)。
排氣系統 檢查有無破裂、穿孔或鬆動等情形。啟動引擎,若聽到異常的排氣聲音或在引擎室聞到排氣的味道要立即修復,以免產生一氧化碳中毒。

  以下是一些系統性的補充。加註 * 者表示一般小型車輛沒有配備。

車輪

  檢查輪胎的狀況:輪胎是否有缺損或割傷,或是側壁有突出或變形,有這些狀況的輪胎建議不要使用。輪胎胎紋的深度依據法令規定要在 1.6 mm 以上,但行駛山路最好有更嚴格的要求。檢視是否有釘子或其他異物刺入輪胎:對於無內胎輪胎(即俗稱的高速胎)異物刺入在平路行駛時不見得會馬上洩氣,但行駛於惡劣路況會很快就洩氣,甚至造成輪胎損壞或爆胎。檢查輪圈的狀況:確認輪圈的完整,沒有變形、缺損或嚴重鏽蝕。若有配重鉛塊要檢查是否有鬆動。固定螺絲是否有缺少。若最近有拆裝車輪要檢查固定螺絲是否有鬆動。以胎壓計檢查氣壓:請參考車輛使用手冊或黏貼於車門內側的指示。通常原廠建議值是以舒適為考量,因此也有人建議行駛於山路或特殊路況時酌量增加,但不可超過標示於輪胎壁上的最大靜胎壓值。剛行駛過泥濘地或雪地的車輛:檢視是否有大量的泥或冰雪附著在輪胎或輪框上。若有則清除掉,以免高速行駛時發生嚴重的配重平衡(方向盤或車身抖動等)問題。

壓縮空氣系統*

  對於使用氣壓伺服煞車的中大型車輛原則上在當天車輛不使用後要執行高壓空氣槽的排氣動作,將空氣被壓縮而凝結起來的水分隨著高壓空氣排出槽外。排氣後必須將排氣閥關好。隔天出車前必須再次確認排氣閥是否有關好。發動引擎,使空氣壓縮機執行充氣動作。檢視高壓空氣壓力表,看壓力是否逐漸上升,且到達工作範圍上限時到高壓空氣槽旁檢視解壓閥的動作是否確實(應可聽到間歇排氣解壓的聲音),並檢視壓力表的指示是否超過工作範圍。在空氣壓力上升至工作範圍之前絕對不可放掉手煞車或鎖車開關,更不可行駛車輛。當壓力指示在工作範圍時試著採放煞車,當煞車放開時是否聽到氣壓伺服煞車的排氣聲,且聲音是否正常。當氣壓到達工作範圍上限時暫時引擎熄火,靜待數分鐘,觀察氣壓是否有下降的現象(有些車種要將電門轉至 ON 的位置儀表才會工作)。

引擎冷卻系統

  在水冷系統的車輛先要檢視整個系統包括水箱(含副水箱)、水箱蓋、水管及接頭等部位是否有漏水的痕跡。特別注意用手指捏壓水箱上水管(熱水離開引擎的水管,溫度最高,也最容易出狀況)是否有硬化的現象。若已硬化建議更換,以免在連續上坡引擎高熱時爆裂。檢視水箱蓋,確認其解壓閥及負壓閥都完整且功能正常(解壓閥當水箱溫度高時可使多餘的水溢出至副水箱,負壓閥當水箱冷時可讓副水箱的水回流至水箱。前者故障平常行駛症狀就很明顯,但後者故障在平時可能表現不明顯,但在爬坡的高熱後遇到高山的低溫可能導致水箱塌陷破裂)。檢視冷卻水是否足夠,品質是否良好。特別是要到可能有零度以下溫度的地方請確認冷卻水含有足夠的乙烯二羥基醇為基礎的防凍液,且防凍液在有效期限內。若沒把握,則建議更換冷卻水,並加入適量的防凍液。在前縱置引擎或後置引擎設計的車輛常常散熱風扇、水泵和發電機是共用一條或一組(大型引擎)皮帶驅動的。在引擎停止的狀態下檢查這條(組)皮帶有沒有損壞或龜裂,皮帶的張力是否太鬆。有些散熱風扇的皮帶輪和扇葉間以風扇離合器聯結,檢視是否有矽油滲漏的現象,並以手撥動風扇,看是否有足夠的阻尼。風扇離合器的過度滑動常導致上坡時引擎過熱。前橫置引擎設計的車輛常使用電動散熱風扇。啟動引擎,怠速運轉到工作溫度後檢視散熱風扇是否啟動,轉速是否正常。有極少數的車輛使用強制氣冷散熱,檢視送風扇及溫度感應器的作動是否正常。

雨刷系統

  抬起雨刷臂檢查張力是否足夠,輕輕左右搖動,看雨刷臂驅動軸是否有鬆動或打滑。檢視雨刷片支架和雨刷臂的固定及雨刷膠片和雨刷片支架的固定是否確實。檢視雨刷膠片是否硬化或破損,並以濕布擦拭乾淨。檢視擋風玻璃清洗液的量是否足夠,並檢視噴水的動作與角度是否正常。擋風玻璃清洗液通常可使用清水或再加上一些不含蠟質的玻璃清潔劑,但對於要到可能有零度以下溫度地區的車輛則應使用主成分為甲醇的防凍液(通常為藍色。另有一種雨刷去冰劑,通常為鮮橘色,但在台灣不可能用得到,也買不到)。千萬不可使用引擎冷卻水的防凍液(通常為螢光綠、螢光紅或白色)來取代,以免腐蝕車輛烤漆。從水要換成防凍液必須先將水完全噴掉,再加入防凍液,但相反時只要直接加入水,逐漸置換。在玻璃潮濕的狀態下檢視雨刷操作是否正常,是否刷得乾淨。若刷不乾淨先將玻璃清洗乾淨再試試,若仍不理想則更換雨刷膠片。

電瓶水

  雖然現在許多小客車已採用所謂 "免維護" 型的電瓶,檢查 "電瓶水" 一事已漸漸為人們淡忘,但特別是配備大型電瓶的中大型車輛和貨車因價格的考量還是有使用傳統型需要加水的電瓶的。其實所謂的免維護電瓶只是經過特殊處理使得電瓶水的消耗大大減緩,依照一般使用狀況在估計電瓶的使用年限內不必加水罷了。若在嚴苛的使用狀況下有時這些電瓶卻是因嚴重缺水而報銷的。多半的免維護電瓶其實還是有加水口,但常常做成與電瓶表面平齊需要用銅板來打開,甚至上面還以貼紙或長條狀的蓋子蓋住。對電瓶來說經常行駛山路就是屬於嚴苛的使用狀況。有些電瓶有半透明的外殼,且外殼上有標示液面上下限,可直接檢視電瓶水是不是足夠(若看不清楚可搖動車身讓液面稍微振動易於觀察)。對於不透明的傳統電瓶可打開加水口,從上方觀察液面:若到達上限會接觸到加水口導管底端而呈現凹陷狀,若到達下限則可見極版頂端浮出,若液面平整則是介於上下限之間。對於不透明的免維護電池可從電池上方的檢視窗觀察。通常檢視窗的判讀分為外環和中心的顏色,不幸的是各廠牌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但常會標示在檢視窗旁(有些廠牌只會標示電力充足或待充電的圖示。當出現不同於兩種狀況時通常就是電瓶水不足)。電瓶水的成分是稀硫酸,但硫酸不會減少,因此補充時只可使用蒸餾水(但若被電瓶水噴濺到需用大量的清水沖洗)。因電瓶中各小單位不相連通,因此補充電瓶水時要一個一個加水口進行,並注意不要超過上限。對於即將行駛山路的車輛,若使用傳統的電瓶,或使用免維護電瓶且檢視窗顯示或疑似電瓶水不足,則建議以蒸餾水補充電瓶水到上限再上路。另有一點需注意:若在氣溫有可能降至零下的地區補充完電瓶水,一定要啟動引擎,最好還能稍作行駛。因電瓶水比重在滿電狀態下約為 1.280,加入的蒸餾水比重為 1.000,若不使其混合,將會像調製雞尾酒一般形成一個介面。冰點以下的溫度將使上層凍結甚至導致電瓶損壞。

煞車散熱水箱系統*

  通常使用於中大型的車輛。在必要時可將水噴灑於煞車鼓的外部以冷卻煞車產生的高熱。檢視開關關閉時有沒有漏水。打開開關,檢視是否每個位置噴水的方向及量都正常。測試完成後將水箱加滿。

燃油

  原則上出門前加滿適當的燃油,油加滿後確認油箱蓋有蓋好,駛離加油站,注意有無聞到燃油的味道或看到燃油的滴漏現象。對於可能行駛於溫差極大,濕度極高且低溫在冰點以下的狀況,必要時在上路加油前可在油箱內加入相當於油箱容量約 0.5-1% 的無水甲醇或無水異丙醇(或市售的油路去水防凍劑)以防止經油箱通氣閥或活性碳罐通氣閥進入油路的水氣冷凝甚至凍結。

機油

  在引擎發動前或引擎熄火至少五分鐘後以機油量尺測量。測量時車輛必須停放於沒有坡度的地面。對於要行駛山路的車輛建議機油的量必須在上限。因為引擎的正常運轉一定會消耗微量的機油(維護汽缸與活塞間潤滑的機油薄膜會在燃爆的行程中被燒掉),也會有微量的燃油從汽缸中滲漏到曲軸箱加入機油而造成機油稀釋的現象。因此機油的量 "似乎" 沒有減少。一般行駛狀況機油的量介於上下限之間就可接受,但車輛在嚴苛條件下行駛,引擎的高溫會加速機油中的燃油揮發而經由正壓曲軸箱通氣系統(PCV)導入汽缸燃燒,因此會形成機油在剛開始嚴苛行駛時 "快速減少" 的現象。若行駛前機油的量在接近下限的容許範圍,經由一段上坡行駛可能會出現機油不足的現象。另外要注意的是機油適用的溫度範圍。在台灣地區使用涵蓋範圍 SAE10W-40 的複級機油應該都沒什麼問題。但對於使用 SAE40 機油(在南台灣平地全年都可使用)的車輛冬天到南橫公路天池以上恐怕就不適合了。

煞車油(離合器油)、煞車系統(大型車的全氣壓煞車系統除外)

  檢視煞車油容器裡的液面,是否在上下限之間。注意油的品質,是否有顏色變深或混濁的情形。若液面在合理範圍內不建議補充至上限,除非確定是使用同廠牌規格的煞車油。若不確定原來的煞車油的廠牌規格且有補充或更換的需要,建議將系統中的油料全部排空,並以適當的廠牌規格新的煞車油加入沖洗,排空,再填充使用。不建議將不同廠牌或規格的煞車油混合使用:因煞車油是植物油基,再以複雜的添加劑調整其特性,且其工作條件極端嚴苛,若混合不同的煞車油會有添加物產生交互作用而影響特性的疑慮。一般車輛的煞車油路多半採雙迴路設計,在煞車總泵有兩個進油口。有些車輛的設計是一個煞車油容器下分兩個錐形結構供油給兩個油路,但也有些是採用兩個獨立的煞車油容器。若車輛為油壓控制離合器系統的手排車則另有一個離合器總泵,上面也有一個容器,且有上下限的標示,檢視的方法同煞車油。在絕大部分的車輛設計煞車油和離合器油都適用相同規格的煞車油。煞車油液面下降的原因常常是因為煞車片漸漸磨耗使得煞車分泵儲油容積加大而造成。車輛在設計上煞車油容器上下限之間的量足以應付一般使用狀況煞車油有效期限內因煞車片磨損造成煞車分泵容積的變化量。離合器即使離合器片磨損,會以離合器臨界點位置的變淺來表現,並不影響離合器分泵的儲油容積,除非調整過離合器分泵挺桿的長度以補償離合器片磨損造成的臨界點改變。若煞車油在短時間內有大量減少或離合器油有明顯減少則要注意是否系統有滲漏發生。一般小型車的煞車系統除了上述油壓系統外還含有真空補助伺服器,利用進氣岐管在引擎運轉中產生的負壓來補助煞車力。通常真空補助伺服器以一單向閥和引擎真空相連,保持真空缸內兩側的負壓。一旦採下煞車,會將作動對側的負壓釋放,外界的大氣壓進入而幫助加壓在煞車總泵上。這部分原則上故障率不高,但若有懷疑煞車力不足時可檢查真空管路是否有洩漏,單向閥的作用和真空補助伺服器的作用是否正常。

自動變速箱

  自動變速箱通常需要自行維護的主要就是注意自動變速箱油的狀況。將車輛停放於沒有坡度的地面。先將車輛引擎發動,以手煞車或相當設備將車輛固定好,並踩緊煞車,排檔進入每一個檔位至少停留二秒鐘,全程走完(例 P → R → N → D → 2 → L → 2 → D → N → R → P 各種車輛略有差異)兩次以上再回到 "P" 位置然後在引擎怠速運轉下以自動變速箱油量尺測量。檢視自動變速箱油的量是否在上下限間,且注意沾在量尺上的油料是否呈現有混濁、泡沫、顏色變黑、金屬屑或有焦味。以上是原則性的敘述。實際上車輛的量尺上有 COLD 與 HOT 兩組上下限標示,COLD 指的是自動變速箱油的溫度接近常溫,通常指引擎剛冷啟動後。HOT 指的是自動變速箱油在工作溫度,約為 60-70 ℃ ,通常指引擎已達工作溫度且車輛經過一段行駛後。因環境的溫度變化極大,COLD 標示僅供參考。對於即將行駛山路的車輛建議的檢查程序是車輛剛啟動後檢查一次,以 COLD 標示為參考,若油面不足下限,先以適當規格的自動變速箱油補充至少到下限。行駛一小段路,直到引擎達到工作溫度,再測量一次,並調整油量在上限。若引擎沒有啟動,油面會偏高很多,若只讓引擎怠轉達到工作溫度而沒有上路,測量值將比 HOT 偏低。大部分車輛的自動變速箱油會從自動變速箱送到引擎散熱水箱底部的一組散熱管路,再回流到自動變速箱。這兩段連接的高壓橡皮管也要檢查是否有滲漏、裂痕或硬化的現象。有一種冷天急症:絕大部分自排車有裝置檔位開關,若不是在 "P" 或 "N" 的位置無法使啟動馬達轉動。有些特別是老車,平常要啟動時偶而會沒動靜,大家通常的反應是前後搖動排檔桿(以確認檔位),然後再發動就正常了。若有這現象的車到很冷的地方,久停後有可能會無法啟動。造成這現象可能的原因是開關內部的潤滑油料年久變質,遇到低溫時變得很黏稠,將開關內的銅片黏住而不能使啟動電路導通。這現象和前述冷天電池退化現象要小心鑑別。緊急的處理法是多搖動排檔桿幾次再嘗試啟動。若還是無效,輕輕敲打這開關(開關的位置大部分是在變速箱檔位選擇拉桿旁,有一些是在排檔桿的底部)再嘗試啟動。若都無效,只好試著短路掉這開關再來啟動,但先決條件是必須熟知車輛電路。其實關於這問題最好的建議還是若發現有上述前兆,先處理好再上路。

轉向系統

  轉向系統的檢查在靜態時檢查方向盤的自由間隙是否適當,前輪是否有不對稱的磨損樣式。有些車型方向盤的高低可調整,檢視高低位置是否適當,並有確實固定好。除了極少數的車種,現在的車輛都配備有動力轉向系統。檢查動力方向機油容器(若為半透明)上的液面高度或以動力方向機油容器蓋上的量尺測量油量是否在上下限之間。注意引擎冷時和熱時使用的範圍不同(量尺上有標示 COLD 或 HOT),且注意沾在量尺上的油料是否呈現有混濁、泡沫、顏色變黑、金屬屑或有焦味。在絕大部分的車輛設計動力方向機和自動變速箱都適用相同規格的自動變速箱油。對於即將行駛山路的車輛建議保持油量在上限,必要時補充適當規格的自動變速箱油(或動力方向機油)。檢視動力轉向系統相關的高壓橡皮管是否有滲漏、裂痕或硬化的現象。動態測試則包含方向盤操作是否確實,操作中是否有卡住、跳齒或怪聲的發生。車輛在平路行駛中是否有偏向一側或左右飄動的現象,是否轉向後不易回正,或是在特定速度範圍內會有方向盤抖動的現象。轉向系統也可能有冷天急症:在很冷(通常是0℃以下)的地方冷車剛啟動時方向盤會覺得很重,這現象常在引擎運轉幾分鐘後消失。造成這現象可能的原因是動力方向機油很久沒更換,在極低溫時流動性變得很差,造成動力方向機內的閥門阻滯而使動力轉向補助失效或減弱。緊急應變的辦法是暫時不要駕駛車輛,讓引擎運轉幾分鐘,等動力方向機油溫度上升方向盤操作正常後再上路。關於這問題最好的建議還是照規定定期更換動力方向機油,並檢修相關故障。


第二部份:上路